华灯初上,烟火升腾。
游走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商圈,宛如进入色彩的海洋。曾经的“全国首个灯光夜市”,换下了白色灯泡,挂上了五彩斑斓的霓虹灯,一展新颜。功夫茶饮、岭南美食、潮玩手作、非遗文创等产品令人目不暇接,透着浓浓“广府味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夜色正浓,星光闪烁。
深圳罗湖区,“深港夜市集”、汽车营地潮玩夜市等活动精彩纷呈。深港两地的青年乐队、歌手同台献艺,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粤语歌曲悠悠飘送,点燃了两地青年的“港乐情怀”。
“火树银花不夜天,流光溢彩夜辉煌。”今年以来,广东城市夜间消费活力十足。尤其是暑假期间,“大众点评”平台上关于夜间消费的攻略笔记数量同比增长160%,以堂食餐饮、休闲娱乐等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品类在“晚七点”迎来全天消费最高峰。
日前,2023年广东夜经济暨暑期消费促进活动也拉开帷幕,各地纷纷举办特色配套活动,线上线下同步进行,将持续至10月。专家建议,广东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、加快政策落实,围绕岭南特色文化和粤港澳大湾区优势,不断延长城市夜间消费的生态链,激活更多消费新场景、新业态,让城市夜间消费深入人心。
“大湾区之夜”:
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10强城市广东占3席
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,广州北京路商圈的老街热闹非凡,由车尾箱和简易桌椅排成的数十个摊位整齐有序,游人穿梭其中。“西湖路以前就是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,现在更漂亮了。”不少住在附近的“老广”还记得,30多年前,这里的西湖路夜市是用竹竿和白色日光灯泡搭成的。
作为第一批“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”,如今的北京路商圈,摊档夜市已变成常态化集市,尤其是在暑假期间,更多年轻人、外地游客来到这里,或摆摊或“打卡”。一位车尾箱集市的主办人员说,目前正策划开展更多主题活动,打造“新西湖路灯光夜市”。
除了传统的岭南味道,今年随着“港人北上”,更多“港风”元素的加入,也让“大湾区之夜”别具风格。
漫步深圳盐田国际创意港,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。盐田“小港夜”的舞台上,港乐金曲、港风舞蹈轮番上演,各色灯光随着音乐节奏变换。
王跃涛专门从深圳龙华区开车来游玩,他是多年的“港乐迷”,左手拿一杯港式丝袜奶茶,右手捧一份“烧鸟”,在粤语歌声中如痴如醉。“专程来打卡,环境很‘沉浸式’,体验感很不错。”他说。
今年粤港全面恢复通关以来,“北上”深圳尝美食、逛商场、看演出,已成为香港青年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。深圳罗湖区与香港的陆路联系最密切,7月12日2023首届“罗湖深港文化月”活动开幕以来,185万港人通过罗湖三个口岸北上消费。据估算,人均消费约为860元,消费总额预计将达16亿元。
夜间消费的繁荣,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、都市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,反映了城市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。目前,我国有超六成的消费发生在夜间,当日晚6时至次日凌晨2时,已成为许多城市居民消费的“黄金时段”。
在广东,夜间消费的“黄金时段”还在不断延长。最近,广州出台政策,明确支持夜间延时经营,对在凌晨两点后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酒吧、餐厅、咖啡厅、文旅休闲等经营场所,取消营业时间限制。
作为美食之都的广州,夜宵文化兴盛,其中,烧烤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选项,曾登上美食纪录片《江湖菜馆》的沿江中路的烧烤老店——老王美食也顺应新政将营业时间延长到早上五点。
夜幕降临,老王美食门口开始喧嚣,天南地北、邻里街坊的人们聚在烧烤桌上,共享一份烟火气:木炭用的是岭南特有的荔枝木,酱料是特调的柠檬汁,海鲜必须是当晚南沙市场送来的鲜活水产……一份正宗的“广式”夜宵这才有了灵魂。
“‘夜经济’成了今年消费的新增长点。特别是在城市,夜间消费规模正快速扩大。”广州市天河路商会副会长、天河商业价值创新院执行院长钟朝晖认为,广东城市夜间消费的“体量”和“能量”正在加速迸发。
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城市夜间繁荣指数显示,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,广东占三席,分别为广州、深圳和东莞。而据中国银联统计,广州、深圳两市在购物、餐饮、娱乐等夜间消费的整体交易额,均占该市全天消费整体交易额约六成,这一比重位列全国前茅。
打造新“夜”态:
消费场景不断融合创新
傍晚七点,惠州龙丰夜市,炸串、炭烤生蚝、臭豆腐、麻辣烫、小龙虾、柠檬茶等各色美食十分诱人。市民钟新下班后,喜欢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大快朵颐。“今年夜市红火,我和朋友都喜欢来这里解决晚饭,物美价廉。”钟新说。
不远处,水东街上绚丽夺目的骑楼灯光秀和精彩街头演出,吸引了不少游客。今年以来,国潮嘉年华、非遗嘉年华、不夜古街、东坡对话等主题活动轮番在水东街举行,为水东街汇聚了不少人气,也带动了附近的东江夜游项目。
而在珠江西岸的佛山,“粤夜粤美——佛山古镇民俗夜游体验周”活动正火热开展。龙狮闹元宵、文昌诞、粤剧华光诞、佛山祖庙庙会、佛山古镇灯会、游朱紫、行花街……沿着精心规划的夜游线路,畅游祖庙博物馆和“岭南天地”,仿佛一时“穿越”到过去感受文化沉淀,一时又在现代情境中领略出别样的“新国潮”魅力。
广东的“都市夜生活”里,从单纯的“逛吃夜市”到“视听live”再到“沉浸式体验”,夜间消费业态不断创新,沉浸、互动、融合的新场景不断涌现。
“夜间消费是对日间消费的延伸,关键在于‘场景’。消费者身处不同的场景中,不仅是‘买商品’,更是‘买服务’,这种‘双重消费’的特性,也是区别于网络消费和一些日间消费的关键所在。”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分析,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高质量的“八小时外”都市生活,城市夜间消费的新场景、新业态更多,对消费的拉动也更大。
增长快、业态多,折射出城市消费能力的增强、消费信心的提振与消费群体的变化。
近年来,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,消费能力与信心也随之增强。今年上半年,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47元,增长4.3%;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74元,增长3.7%。
夜间消费“回暖”,在餐饮等接触型消费中尤为突出。今年上半年,接触型消费在珠三角9个城市强劲复苏,其中8个城市实现餐饮收入两位数增长。美团、大众点评数据也显示,上半年,广东省堂食订单量位列全国第一。
“90后”“00后”等年轻消费群体逐渐占据主力,消费习惯发生变化,更多新业态应运而生。“作为夜间消费最活跃的群体,年轻人不仅是买买买的消费者,还是‘夜经济’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,带来更多的内容创新、业态创新。”艾媒咨询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毅说。
盐田国际创意港相关负责人万超介绍,“小港夜”是由盐田国际创意港和一群“95后”香港创业青年合力打造的,“为满足年轻一代‘打卡’‘社交’的消费需求,我们从灯光到装修风格,保证每一处细节都港风满满,利于拍照分享。”
性格测试、游戏陪玩、小饭桌烹饪体验……除了常规的美食夜市,年轻人“脑洞大开”的新想法,也为城市夜间消费带来了新选择。
“你是i人还是e人?”在广州北京路步行街,何滋丽新开的性格测试摊位很受年轻人欢迎。摆摊不到一年,何滋丽找到了成功的小秘诀:“一开始是为了节约成本,所以在广州、深圳各个夜市里流动摆摊。没想到效果不错,而且我们选择的特色夜市年轻人多,他们在朋友圈会互相分享,也让我们积累了一定口碑。”
“由于门槛、成本相对较低,对不少年轻人来说,在夜市‘练摊’的同时还能兼顾白天的工作,这样的特点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夜间消费的链条中。”林江说。
“都市夜未央”:
延长广东城市夜间消费生态链
深圳福田区,五彩灯光点亮了都市夜色。“卓悦INTOWN”购物广场最近开启了“第二届特调节”,以“美食+音乐+咖酒+运动”的方式打开夜生活,探索“日咖夜酒”的消费新玩法。
“今年参加了不少夜市,这为我们商家营造了良好氛围。而且夜市本身丰富的活动内容也带动了不少周边的消费者,高峰时期,我们的客流量超过了疫情前水平。”特调节参与商家、深圳“浅葱”品牌主理人林禹岑说,活动期间,摊位每晚客流量增加了20%-30%。
焕然一新的广州永庆坊,灯光璀璨、人头攒动。看了不少朋友在小红书分享的街拍视频,外地大学生谢嘉兴也慕名而来。“这里的小建筑很有特色,既有历史韵味,又有不少符合年轻人审美的‘潮人’打卡点。”谢嘉兴说。
大型商贸中心建设提升、特色商业街区改造焕新、各类夜市活动百花齐放……城市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,正持续为广东夜间消费的繁荣提供支撑。
“促进夜间消费,不仅是举办活动、开设集市,更要让它成为城市规模化、常态化的存在,成为城市标签、城市个性的一部分。”钟朝晖建议,通过政策引导跨产业联动,构建城市夜经济资源生态圈,走好城市夜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“要围绕地方特色文化的持续延伸和完善,让城市夜间消费深入人心。”张毅则认为,一方面,要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消费资源,打造独特的城市夜经济IP;另一方面,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,各部门有效配合,完善夜间交通、公共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,为市场主体投资夜间消费提供稳定的预期和信心。
如今,广东各地促进城市夜间消费的行动正加快开展。一条条“真金白银”的措施已经出台,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、服务供给,进一步推动夜间消费发展:
广州出台《关于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区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》,从夜间消费载体、夜间经营监管、夜间活动组织、夜间配套支撑四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,擦亮“羊城夜市”城市夜间消费品牌。
深圳出台《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》及实施细则,把打造都市夜间消费新场景纳入规划,出台相应扶持措施,每个项目最高支持200万元。
根据《江门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》,江门计划用3年时间,打造1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和100个示范项目,全力打造“夜侨都”品牌,激发夜间消费活力。
《湛江市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,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夜间经济示范点配套设施,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……
“未来要持续推动这些政策深入落地实施,进一步完善、延长广东城市夜间消费的生态链,由点到面,延伸和激活更多消费新场景、新业态。”林江建议。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唐亚冰 陈晓 见习记者 辛腾旋
【摄影】南方+记者 石磊 唐亚冰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【统筹】肖文舸
热门
联系我们:435 226 40 @qq.com
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.zhongboxinwen.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-17